【食安新焦點】氣候變化增海產中有害物 專家建議5個食用安全要點

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3/07 09:00

分享:

分享:

氣候變化對食物安全的影響廣泛。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必須充分關注如何因應極端天氣事件所引起的情況確保食物安全和做好準備,而國際社會對此的關注亦有所提高。本文將探討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如何減輕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食物安全風險。

氣候變化與食物安全的關係

氣候變化對食物安全問題的發生頻率及嚴重程度有多方面不同的影響。一項環境條件的改變已足以對不同的污染物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例如,氣溫上升會增加食源性微生物的生存機會,以及改變化學污染物產生的模式。

食源性病原體及寄生蟲

極端氣溫、降雨及其他環境因素都會影響食源性病原體及寄生蟲的地理分布和持續存活。舉例來說,由沙門氏菌及彎曲菌類引起的感染與氣溫上升有密切關係。弧菌則是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海產時引致感染的主要食源性病原體,有時更會致命。海水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均有利於這種細菌的生長和傳播,導致產蠔地區回收受污染生蠔的情況更為常見。

霉菌毒素

隨着氣溫較冷的區域變得較暖,農業發展的地區更為廣泛,但卻促使農業害蟲及有害的真菌生長。黃曲霉毒素曾被認為只會肆虐於熱帶地區,但現已擴展至其他地理區域及地區。貯存及運輸基建不足(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都增加了黃曲霉毒素及赭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生長和傳播的風險。

有害藻華

藻類是水生生態系統的固有部分,但由於氣候變化引致海面溫度上升,造成藻華更頻繁地出現。這些藻華有可能阻擋所有其他海洋植物及生物接觸陽光。當藻華死亡和分解時,會耗盡水域內的氧氣供應,使水域不適合其他生物生存。此外,某些藻類會產生對魚類、貝類、海洋動物及鳥類有毒的毒素。當魚類及貝類攝入這些藻類毒素後,毒素便可在牠們體內累積,導致人類進食後出現中毒症狀,例如由雪卡毒素引起的雪卡毒中毒,這是太平洋地區的一個主要食源性問題。

累積在食物鏈中的環境污染物及化學物殘餘

魚類中的甲基汞是重大的公共衞生問題,因為甲基汞對人類的神經、免疫及消化系統具有毒性,還會對兒童在胎兒及早年發育的階段構成威脅。海洋暖化會促進汞的甲基化,其後被魚類及海洋哺乳動物吸收,因而增加人類的攝取量。在陸地上,暴雨會令周圍地區受到各種有害金屬的污染,危及食物及食水的品質。此外,土壤溫度升高,可促使植物吸收更多有害金屬,例如稻米中的砷。降雨模式轉變和氣溫上升,亦可促使農作物害蟲及人畜共通微生物滋生,導致食物中過度使用除害劑及獸藥。

由於食源性疾病種類繁多,加上氣候變化對發生這些疾病的影響,各方持份者必須合力保障食物安全,食物業宜遵循良好作業指引和建立有效的食物安全制度,以生產安全的食品,也需要管理氣候變化下的食物污染風險。此外,消費者同樣發揮重要作用。世界衞生組織制訂了「食物安全五要點」,在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為從農場到餐桌應對食源性疾病提供了以實據為本、清晰而簡單的訊息。為了讓消費者在可持續的食物系統中選擇健康的食物,有賴各方的同心協力,包括政府機構、農產食品業、消費者組織、傳媒、教育工作者及科學界。食物安全中心會繼續監察食物中的污染物含量。

TOPick與食物安全中心合作,提供最新的食物安全資訊,「食安新焦點」逢每月的第一及第三個星期一早上九時刊出,以上資訊均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